长大后我成了你!非遗“传二代”到“创二代”的变与不变
温州网讯 有这样一群人,生长在“非遗世家”,几代人都在传承非遗。许多人称这样一群有着家族传承经历的中青年为“传二代”。这些“传二代”比起其他人,在传承非遗方面更具优势,但也面临着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因为同样的热爱,他们是家人,也是师徒,更是知音,在这场“非遗”跨界的实验中,他们各有妙招。如何开拓非遗传承之路,竖起路标,提醒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从“传二代”到“创二代”的寻路之旅。
乐清龙档的突破和改进
儿子绘图+父子共做=默契提速
“‘龙档’又称‘板凳龙’,是具有浓郁乐清民间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乐清龙档这种民间灯彩工艺在乐清出现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因乐清地处瓯江口岸,经常遇到洪水泛滥,以前的人们就会用樟木等制作龙档,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国家级非遗乐清龙档代表性传承人黄北与人聊天时重复最多的几句话。
目前在乐清,能制作整条龙档的著名艺人仅乐清市柳市镇“龙档世家”的第三、四代传人黄德清、黄北父子。黄北选择了子承父业,父亲全部的技法都了然于胸。
“刚开始制作乐清龙档,是父亲设计好龙档的整体布局如龙档的长度,多少个故事场景,多少个亭台楼阁等。那时,我只是制作龙档单个局部的零部件。后来,熟练了就参与到整体设计和制作。”黄北坦言。黄德清、黄北父子多年合作有了明确的分工,也达成了默契:先确定制作题材,再由毕业于省艺校,美术功底扎实的黄北绘图,两人均认可后方可开工制作。
“我们父子俩合作,一年最多能做四条龙档。”黄德清时常说有了黄北的加入,龙档制作完成了“加速度”。“黄北的图纸很重要,就算这门手艺没有了传人,后人也能根据这些图纸重新做出一条龙档。”
黄德清、黄北得意之作就是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龙档,耗时两年。龙档呈现出了“大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寺”等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经典场景,以朱红漆为底色,贴金描彩。
因乐清龙档与民俗之间的密切联系,只能以活动观赏性为主,想要创新和改进很有局限性。研究许久后,黄德清、黄北共同讨论,做几点突破:比如,在亭台楼阁中活动的人物改用微型电机,既方便操作又耐用;在龙档档身和亭台楼阁的檐口上和栏杆上装饰霓虹灯,更易营造热闹的气氛;创新设计微型龙档、黄杨木龙档、迷你型龙档。迷你型龙档拉直长有2.4米,盘成1米左右长度可作为软装,摆放在家中。
黄德清一再助力黄北突破各种可能,只为能交出漂亮的传承答卷。
彩石镶嵌玩出“国际范”
传承路上有意见分歧也有默契合作
进入缪一川先生的工作间——“崇林斋”,就能听见“滋滋”的电钻声,缪一川先生指了指里面的一个房间,不好意思地说:“原本这个房间是用来展示彩石镶嵌的文创产品,因正在装修,东西都搬到别的地方了。”随后,带记者去他的办公间,泡上一壶浓茶,在品尝中慢慢打开话匣子,讲述他的非遗传承家庭的二三事。
缪一川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选择去西班牙经商。缪一川出国的几年,父亲缪成金带过几个徒弟,但因传统的彩石镶嵌技艺有点不符时代的潮流,没赚到钱的徒弟们纷纷选择另谋出路。
直至2008年开始,缪成金经常打电话给缪一川,虽然没有直接表明让他回国,但会透露出“独木难支,孤掌难鸣”的意思。当时的缪一川其实懂父亲之意,但不知如何选择,一边是在西班牙白手起家的公司,一边是已暗淡无光的彩石镶嵌工作室。在缪一川万分纠结之时,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现在从事的行业有你没你没差别,但彩石镶嵌技艺没你难传承。”
就因为这一句,缪一川于2013年回到了温州,回到了崇林斋彩石镶嵌工作室。
回国之后,缪一川发现这么多年一直与父亲在艺术理念等方面存在分歧。比如,近日缪成金见缪一川正在装修工作室,硬装格外注重洗手间,软装格外重视音响、配件等,节省惯了的他便有些不理解。缪一川却很坚持,他认为这是细节,音响质量能烘托出工作室的艺术氛围,容易让年轻人对彩石镶嵌这项技艺上头。“有人说非遗二代是‘传二代’,那只是传统的传承,我更喜欢‘创二代’这个称呼,是在读懂当代艺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我希望自己能用国际化的视野去做传统的非遗项目。”缪一川对记者说道。
缪成金、缪一川父子既有意见产生分歧之时,又有默契合作之时。一次,缪一川先生在复刻梵高的绘画作品时,为如何用石头呈现午后天空而苦恼。因为彩石镶嵌所用材料为天然石,“拼”齐多种色彩非常难。父亲给他指点迷津,用色彩相似的天然石替代,帮他重新点燃了创作热情,最后作品呈现出夕阳西下的天空及海滩景色。
除了画,父子俩为了让彩石镶嵌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共同开发了文创用品:文房四宝、梳妆盒等。父子俩均认为,创作彩石镶嵌作品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表达。尤其是可以利用资源,做一些跨界作品,拓宽创作赛道。
最近,缪一川还在研究彩石镶嵌与厨卫家具的融合,期待以与家具品牌联名的形式,走进世界展会,推开世界之窗,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和生活。
让瓯绣走进生活
用文创拥抱市场
淡粉的荷花、如烟的墨痕……乍一看以为是国画,走近一瞧才知是双面异色瓯绣作品。
不少人均是从这幅名为《荷墨》的瓯绣作品开始了解国家级非遗瓯绣传承人施成权及其儿子王施。这幅作品曾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杯”艺术品评比大赛金奖。
《荷墨》源于施成权在电视上看到画家挥毫泼墨,突然间产生要创作国画味瓯绣作品的灵感。她把想法告诉了王施。王施反复琢磨后就想到了将荷花与墨水二者元素相结合,并取名“荷墨”(谐音“和睦”),创作时间长达一年多。
当施成权、王施捧起业界有分量的金奖时,谁又知王施当年在宁波完成大学学业后,只想留在宁波干外贸工作,不想回温传承瓯绣,过被安排的人生。后来是一位长者与他深聊:能干外贸工作的人一抓一大把,肯定是回温传承瓯绣贡献大。
于是,他迈着坚定的步伐回温了。回温后,王施极力做的就是开发文创用品,拥抱市场。因为在做文创产品之前,他做了详细的调研工作,发现传统的瓯绣作品让市民高不可攀,只有放下“身段”飞入寻常百姓家瓯绣才能存活。存活最讨巧的方法便是关注年轻人喜欢什么,尤其喜欢哪些日常用品。
刚开始施成权很反对,认为瓯绣作品是高档的工艺品,做文创会降低档次。另外,绣抽象图案也不妥。聪明的王施没有用“万物皆可绣”“瓯绣皆可文创”等语言去怼母亲,他知道怼没有用,要让母亲信服。
他研发了扇子、收纳盒、胸针、耳环等便于携带,且融入生活的文创用品,等待市场的检验。这些文化用品在瞬间增加了瓯绣的曝光度,也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当然,类似于“一直觉得瓯绣只出现在博物馆展厅内,如今也能随身携带,或摆在家中了。”这样的话也就传到了施成权的耳朵里,她打心眼里佩服儿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与创新能力。
如今,施成权、王施母子俩在传承瓯绣技艺方面越来越达成共识,就是积极参加非遗展会、每星期进校园教授瓯绣。王施希望通过他与母亲的努力,赋能这个时代,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他说自己在市集摆摊时最爱看到这么一幅画面:孩子拉着父母的手介绍温州非遗,这让我看到了传承鲜活的生命力。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长大后我成了你!
非遗“传二代”到“创二代”的变与不变
记者:潇瑜 实习生 毛淑娴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业委会换届有没有“猫腻”? 鹿城“锦天名邸”有业主提三疑点
社会07-21
-
教育部通知要求小学3至6年级每周新增一节书法课
社会07-21
-
8天行程 格尔木民族少年尽受“温州行”的欢乐
社会07-21
-
杭温高铁全线铺轨 预计10月铺到温州
社会07-21
-
600岁《琵琶记》进京 县级剧团何以登上“国家级殿堂”
社会07-21
-
温医大附二院设立集中式日间手术中心 最快当天可出院
社会07-21
-
高考平均分684.74!温中这个“牛班”半数学生上清北
社会07-21
-
民间“热疗”方式层出不穷,到底靠谱不
社会07-21
-
建立品牌服务指导站45家 温州知产保护“国考”获佳绩
社会07-21
-
送什么“伴手”最温州?
社会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