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上台风来势汹汹,再加上近段时间温州短时强降雨频发,防御极端天气的考验摆在眼前。市委专题调研防御极端天气工作,要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慎终如始打好防汛防台主动仗。

“应急”更要“应极”

2023-09-03 23:00:00

  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台风“海葵”步步逼近。

  气象专家提醒,“海葵”将给台湾、福建、广东东部等地带来严重风雨影响,具有一定的极端性。

  从8月31日开始,温州各地启动IV应急响应,部署落实各项防台防汛工作。由于近段时间温州局部地区强降雨频繁,各地防汛防台更是“慎之又慎”。

  闻“风”而动,是每年夏天温州全市干群的常态。

  温州是台风经常光顾的城市,温州人都知道,台风变数极大,游移不定。面对这样的“敌人”,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是我们多年的防台经验

  眼下,防汛防台的挑战、考验还在加剧:极端天气有频发趋势。应对可能更频繁“造访”的极端天气,已成为当前防范自然灾害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以我们熟悉的台风为例,不少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当海表温度升高1℃,台风的风速将增强3%至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国际科学界普遍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各大海区频繁出现强度更大、活动更异常的台风。

  不久前,台风“杜苏芮”让人“心有余悸”。其登陆前后惊人的破坏力,以及残余环流给北方带来的极端强降水,无不让我们进一步绷紧防汛防台之弦。

  每年台风季,市委市政府一再强调,抓好防汛防台工作责任尤为重大,不仅是安全问题、民生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容不得有任何闪失。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每次台风来临之前,市委市政府都保持高度警惕、坚持未雨绸缪,全方位部署各项防御工作、压实防台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市民全力以赴、慎终如始打好防汛防台硬仗,确保万无一失。

  在年复一年的硬仗中,每一次防汛防台的过程,都是一次对各级党委政府应急管理的实践演练,也是一次加固城市安全底板、提升城市应急能力的实战检验

  从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到健全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从避灾点人员安置转移到城市重点部位防范……在搏击风浪中,温州这座城市,也在“抗打击”的历练中不断成长,磨砺出更高水平的应急能力,变得更具韧性。

  当然,有韧性的城市,不仅具备“短应急”的能力,更应有“长应急”的水平;不仅是能应急,更要能应“极”。

  极端天气的极端值是不可估量,也是不容轻视的。天不帮忙,人要努力。应“极”形势之下,需要极限思维、需要极端努力着眼长远的各项软硬件建设,就刻不容缓。

  近段时间,每到下午或傍晚时分,市民出行尤要注意大暴雨。8月以来,温州已经出现十多轮强对流天气,局地短时强降雨,考验着城市的方方面面。

  王斌 蔡温瑞 摄

  像短时强降雨等,其精准预报仍是世界难题,可能带来的城市内涝、山洪滑坡等灾害链条却很长,防范应对时间紧、环节多、难度大,需要全面提升预警预判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应急保障能力等。

  就好比有学者形容的“雨伞模型”:一把雨伞,要想遮风避雨,需要伞骨和伞面共同作用。伞骨的作用类似于“刚性措施”,支撑了整个伞面,是抵御灾害的前提和根本;伞面的作用类似于“柔性措施”,担负着持续应对冲击的重任。

  无论是刚性还是软性的支撑,涉及综合调度统筹,需要协同、精准和高效,从而确保各个环节的畅通无阻以强降雨、台风等情况下的人员转移为例,“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怎么管”五个关键环节,都需要一整套完善的预案,多跨协同、逐人逐户周全细致落实好责任。

  极端天气不按常理出牌。在“任性”的极端天气面前,我们不得不防患于未然。立足应急、着眼长远、软硬兼施,才能为城市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雨伞”,让城市更加“韧性”

  有人说,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

  眼下,防汛防台不可松懈。距离告别台风季,也为时尚早。防御极端天气,是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闻风而动、与雨竞速,防御的主动权在我们手上我们能做的,就是随时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就算虚惊一场,也好过猝不及防。

监制:阮周琳|编辑:诸葛之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