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注
7月2日,温州市2024年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举行,6个硬科技项目正式签约入驻大孵化器集群。
从一颗“种子”到被“看见”需要多久
有人说,创新就像鲜花一样。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发展,就像种子到鲜花,经历孕育、萌芽、风雨才能怒放。
在温州,一颗颗创新的“种子”悄然落地,其孕育萌芽的土壤,就是孵化器。
这两年,全市统筹布局大孵化集群建设,建成孵化基地245个,面积超580万平方米,为创业者提供可拎包入驻的“创业梦工厂”,仅上半年全市新增入孵创新型项目1649个。
在这片热衷创业、善于创业的土地上,创业的故事总是有很多,不少都是从孵化器开始的。
一个好的孵化器,能够为初创企业在全过程创新、全要素集聚、全链条加速等方面提供支持支撑,帮助企业茁壮成长。就好比,播下一粒“种子”,良田沃土里有充沛的阳光、雨露和营养。
孵化器,一头连着创业者、一头连着新业态,向上链接科创部门、向下链接各类创新主体,可以说是链接科技、资本、市场之间不可或缺的“加速器”。而这背后的推手,就是党委政府。
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统筹布局大孵化集群建设,以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为重点区域,聚焦重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结合各地创新资源禀赋、特色产业优势,差异化布局建设大孵化集群。
这一布局落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志在挖掘具有“核爆”潜力的“种子”,加强科技创新策源,让更多创新梦想被看见、可放飞,为练就硬科技企业、布局新赛道新动能提供“源头活水”。
这一方面,先进城市的经验,或能给温州以启迪、以思考。
在苏州,30年多前,苏州创业园从一个老旧商场、一座废弃厂房、一家倒闭饭店的旧址上崛起。故事从此开始,4296家创业公司在这里破土而出,11家上市企业从这里成长……
在上海张江,“往前一步遇合作伙伴,往前两步资本关注”,是孵化器坐拥的生态。张江各类孵化器从出租空间走向专业服务,专业化平台、对接产业资源。数据显示,张江科学城104家上市企业中33家源自孵化器。
可孵化、享服务、促成长,正是基于这种超前孵化、专业孵化,创业创新的“种子”萌发成长,得以被“看见” ,有的进而造就伟大的商界“创奇”。
那么,从引育“种子”到“鲜花”怒放,需要厚植什么样的孵化生态?需要什么样的投入?
比如,“准”。在科技创新加速迭代的大时代,创业者的产业需求一直在变化和提升,他们给出的题也会越来越难。但由于深埋于“土壤”,“种子”所散发的可能是“弱信号”。只有敏锐精准把握这种科创“弱信号”,在产业生态构建和活化的过程中精准对接创业需求,才有可能精准抓住产业发展新机会。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探寻孵化器“进化”,在办公空间、创业辅导、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基础服务的同时,也要打造独具特色的硬核化、融通化、全面化的创新孵化生态。
比如,“专”。专注、专业,常常是立身之本。这两年,温州依托专营机构、科技飞地引进科技企业项目,积极探索“链主企业牵头、政府支持、科研机构支撑”的项目招引和“飞地孵化”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借鉴外地经验,依托温州“专精特新之城”的优势,可探索细分领域垂直孵化,在创业服务、公司运营、投融资等方面为初创企业整合开放优质资源,实现集聚企业到孵化产业的进阶。在这方面,中国眼谷建设,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
比如,“耐心”。还是以张江为例,“创徒丛林”孵化器扎根当地近十年,聚焦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两大赛道孵化、服务企业80余家。其中近80%获得了市场融资,近20家企业市场估值超过1亿美元,企业总估值近1000亿元。是“耐心资本”与“硬科技”的结合,让创新产业从孵化器里涌现。
创业孵化,是一件需要耐心、需要时间成本的事情。它考验的是政府捕捉机会、创造条件的前瞻眼光和战略定力,考验的是顶层设计与战略实施的统筹性、精准性与长期性。
这一次,6个硬科技项目签约入驻大孵化器集群,大多来自大院名校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寻求的正是聚“新”蓄能,以“器”强城。创新是漫长之路,立足长远和可持续,孵化有价值的创新、有质量的发展,弥足珍贵。
人们总是说,敢创新、善创新的城市,必定拥有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的创新生态。
温州,这座因创新而强、因创新而荣的城市,未来的创新潜力在哪里?这个答案或将由孵化器来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