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全国最大风电装备制造工厂交付出口第一单,这是温州“链”上发力、风生水起的故事。就在前一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会,要求迭代升级链式思维、链式打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何以链链成势

王丹容2024-04-21 11:08:00

  中国最大风电装备制造工厂交付出口第一单。刘伟

  好风凭借力。

  温州“智”造的全球最大海上风机,开始扬帆海外——金风科技温州海上风电大容量风机制造和出口基地,交付第一笔出口订单。

  这是温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春消息”。

  以金风科技为龙头牵引,温州加快构建“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这条新能源产业链条,是温州近年来链式思维、链式打法的一个印证。

  链式思维、链式打法,是很多城市产业发展的路径共识。这条路温州走得早。

  2022年,温州在全省率先推出产业链链长制“十个一”机制,系统规划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全市已成型17条大链、55条小链,初步形成“引育一家,带来一串”的链式效应,加快挺立温州产业的“四梁八柱”。

  以新能源为例,从新能源领域第一家龙头瑞浦新能源落地开始,温州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沿着产业链逐段拆解,聚焦延链强链补链,先后招来金风、运达、远景等头部企业。如今,全市新能源产业,已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超亿元企业92家、超10亿元企业11家,去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

  华能苍南4号海上风电场。 陈翔 摄

  温州追风逐日的竞争力,从何而来?从来不是靠固守陈规,而是靠无中生有、以小见大的本领。

  谋划发展千亿级产业,就当有千亿级的虹吸效应。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是一个地方最给力的招牌。试想,如果一家头部企业来了,但却遭遇上下游的困境,何来的竞争力,又谈何带动力?

  在万物互联的当下,企业运行所需要素,都需要上下游的关联互补,都需要关联企业共生、互生、再生。只有建立清晰的产业图谱、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才能以成本优势、环境优势吸引企业竞相前来。温州新能源产业链从无到有的构建,就是一个从“沿链集聚”到“聚链成群”的发展样板。

  当然,出发得早,并不代表可以一直走在前、走得稳健。

  于温州而言,“链”已起,何以更强、更稳?在当前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的变迁、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门需要好好下功夫的功课。

  将视线投射于长三角地区,不少地方链上发展、多链融合的故事,值得好好品一品。

  在江苏太仓,坐上103路公交车,就能把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系统配齐。在当地,一辆汽车的七成零部件都能找到,今年那里迎来了第500家德企落户。

  昆山,打下电子信息产业摩天大楼的地基后,从“笔电”产业达到巅峰,未雨绸缪开辟“光电”新赛道,其最初动力就是聚焦“缺芯少屏”的痛点补链强链。

  这些地方千亿产业乃至万亿产业集群的挺立,其背后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联动发展。这也启示我们:从产业链拓展到产业树,实现“链链协同”,让产业成“链”、创新成“网”、集群成“势”。

  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五链”,是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推动“五链”深融共舞,是产业发展的现实而又长远的课题。

  中国(温州)数安港

  在全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会上,市委市政府就强调,要强化“大融合”跨界赋能,发挥“多链条”乘数效应。

  比如,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建好用好大孵化器集群,充分发挥“一港五谷”等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策源、技术服务、产业培育作用,弥合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差,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独木不成林、一枝不是春。只有多链良性循环、有效贯通、深度融合,才会形成枝繁叶茂的产业集群大树,才会迎来“百花春满园”。

  40多年前,温州经济的独特风景,从“链”上开始、在“链”上开花。

  今天,看懂温州产业的“链”,是为更好把准温州高质量发展的“脉”。

监制:阮周琳|编辑:鲍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