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杭州亚运会温州赛事分指挥部总结会议召开。亚运落幕,各类体育赛事、演唱会引燃全城,后亚运“文章”在温州开始起笔。

这笔丰厚“遗产”如何用好

王丹容2023-11-19 21:44:00

瓯越秋色,一半是美景,一半是燃情。

连日来,温州“好戏连台”。从召开2023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到即将举行2023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从“中国戏剧节”12台大戏展演,到薛之谦、张信哲演唱会陆续开唱……各类活动“相约在秋天”,渐渐引燃城市活力。

这些活动,本身就释放了一种强烈信号,传递出温州开放发展、链接全球的意志。同时,也折射着亚运的“长尾效应”,亚运会所留下的财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厚重深远。

当“大龙眼”迎来后亚运时代的首度亮相,薛之谦演唱会带来的话题与流量,可谓“人满钵亦满”。两场演唱会,拉动综合收入远超“五一”小长假。而这,才仅仅只是起步。

无论是赛事活动还是文娱活动,其产业链条的每一环,都蕴藏着无穷价值,可激活更多的消费潜力、链接更多的发展资源。换言之,活动举办只是“上半场”,经“中场”整理梳理之后,更为重要的是,用好运营的“下半场”,让人气“流量”变发展“留量”,为城市蓄积更多能量,如此才能带来新的美好未来。

于当下温州而言,用好亚运“遗产”,尤为重要。

亚运且留下,亚运留下的是场馆资源、是办赛经验,是对城市从硬件到软件、从形象到精神的全方位改变与塑造。如何用好这些财富、放大亚运效应,是“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必答题。

诚如所言,赛事的终点是生活。在“大龙眼”迈出第一步后,国际国内赛事、明星商业演唱会,都已列入场馆可持续运营方案。无论是继续举办专业文体活动,还是开放给市民休闲运动,都是丰富的惠民资源,让市民尽享“快乐”红利,也为城市提供产业发展机遇。

在这过程中,外界之于温州的独特期待在于,作为素来有着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传统与条件的城市,温州能否探索出一条亚运场馆的社会化运营、多元化经营之路,为全省、全国破解大型场馆运营难题提供温州样本。

当然,文体从来不分家。要让一流而过的“流量”变成留下不走的“留量”,还需要将亚运“遗产”与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打造文体消费的多元新场景。

借着大运会的热度,成都以体育赛事为引领,富集文化盛会,打造“最成都·生活美学”等文旅消费新场景,让川剧、蜀绣与美食、音乐“共潮”体验之中,让年轻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体验一把城市的“活色生香”,形成赛事热、旅游活、演艺火的城市消费新风景。

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

眼下,一系列体育赛事计划在温州举办,一批演艺公司正对接温州场馆档期。这些都是城市吸引流量的“窗口”和“风口”。借这扇“窗”、这股“风”,我们能否推出独具特色的Citywalk、“瓯越人家”小剧场、“戏曲故里”沉浸式体验等等文旅新场景?

倘若追赛事、追明星的年轻人,能在温州的街头走一走,看个展、品出戏、吃个海鲜,带走专属于自己的“温州故事”,这何尝不是他们留给温州的“烟火故事”、留给温州的“能量密码”。

用好亚运“遗产”,绝不止这些。从赛事到城事,亚运状态、亚运效率、亚运标准,已成为重要参照。从更宏观层面看,以亚运协办的奋斗精神激发信心力量,是城市用好亚运财富、放大亚运效应的根本所在。

起笔“后亚运”,亚运“遗产”留给我们的精髓,或许就是,何以“心向远方”。

监制:阮周琳|编辑:诸葛之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