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温州慈善大会于12月19日召开。岁末寒冬之际,温暖之州,以一批慈善先进典型的凡人善举,弘扬城市大爱、传递暖心善意。

一瞬间的高光 一座城的温度

王丹容2023-12-20 08:54:00

陈翔 摄

总有一些故事,在这个寒冬里温暖你我。

第四届温州慈善大会,流程虽简短,温情却绵长——

会场上,慈善公益人士成为主角。不到一个半小时的议程里,来自全市各地的慈善楷模、慈善家庭、慈善项目等200个先进典型受到表彰,5位代表站上发言席分享他们与慈善有关的故事。

年逾花甲的瑞安老干部们发起“崇德公益”;因母亲种下善的种子,企业家本着致富思源的朴素原理,取之社会回馈社会……故事各不相同,但流淌在背后的向上向善的温情力量,是相同的。

在温州,慈善,是一个现象,更已成为一种精神。

温州人,素有“商行天下、善行天下”之美名。世温会期间,达成慈善基金捐赠意向8.15亿元,世界温州人慈善基金首次捐款超过7000万。放眼瓯江南北,一个个“伏茶点”,以一茶一粥温润人心;一个个“兰小草”,如春风化雨接力善举。

统计显示,自2017年第三届温州慈善大会召开以来,全市共接收社会捐赠款物超51.4亿元,各类慈善服务惠及上千万人次。

凡人微光,最具力量。镜头聚焦的高光时刻也许只有大会一瞬,但是日复一日的爱心,却于看不见的地方,汇聚起一座城市的温度。

不禁要问,温州人,何以求解这道大爱的“方程式”?

“红日亭”里,或可寻到答案。

51年前,一群热心的温州老人出钱出力,修建了一座水泥凉亭,开始烧制伏茶。时光流转,大爱无言。先行者的默默付出、接力者的不舍昼夜、全社会的鼎力相帮,以“善”为引领的“红日亭”,成为了慈善的缩影、温暖的地标。

慈善的“种子”生根发芽,是因为温州有着深厚土壤。温州人张扬“义利并举”的文化底蕴,传承“乐善好施”的传统作风,串联“草根”与“官方”的慈善力量,点亮一份全新的慈善版图。

在这过程中,温州人亦运用科技的手段、金融的工具、产业的造血等,探索新的求解方式,实现善意力量的最大化。

比如,利用数字赋能,拓宽大众慈善参与路径。鹿城区就迭代完善捐款“一码通”、积分“一键算”、流向“一扫清”等数字化场景,推动“指尖慈善”蔚然成风。

又比如,周家儒家庭设立德润基金会和德润家慈善信托,关注贫困、疾病、灾难等社会问题的救助;平阳建成子久黄汤茶、湖屿稻虾轮作等10个慈善助残助困帮扶示范基地,精准帮扶349户贫困家庭。

更多领域、更多维度上的能力融合,打造出更具服务性、可触达的慈善服务平台、生态圈层以及慈善项目。这就使得,温州人的善念文化和行善能力有了更好的链接落地,这座城市的公益慈善路径也就更加多元。

道德、科技和商业等多种力量的赋能下,温州人的慈善公益,不惧时代变迁,历久而弥新。从“一个人”做好事到“一群人”做奉献,从“一群人”坚守到“一座城”坚持,这座城市的善心善行不断裂变、如蒲公英种子般撒播相传。

也正是因为这种传承,温州人的大爱精神、慈善精神,得以植入城市肌理、融入城市水土,让温州真正成为实至名归的温暖之州、温润之州。

苏巧将 摄

慈善未必波澜壮阔,但涓涓细流却镌刻出一座城市的文化纹理,也传递出一座城市的人文温度。就在台上的公益达人们高光亮相之际,台下更多的无名人士正开出新的“温暖列车”,驰援甘肃省积石山县地震灾区……

“未完待续”的慈善故事,反复论证着一个命题:

温州,温暖之州,大爱之城!

监制:阮周琳|编辑:诸葛之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