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例自主培育遗传改良“胚胎牛”于10月9日在温诞生。成果背后,是一批农牧业高精尖人才的支撑。乡村广阔天地,如何让各类人才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市委启动实施乡村人才振兴“553”行动,大力引育温州乡村人才。

一头牛“牵”出的乡村希望

2022-10-09 21:48:00

  10月9日午时许,浙产首例遗传改良“胚胎牛”在泰顺云岚牧场诞生。

  真牛!

  10月9日,泰顺县柳峰乡云岚牧场,一头“胚胎牛”一鸣惊人。

  浙江首例自主培育遗传改良“胚胎牛”!重大突破的背后,是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支持、是一批农牧业科技人才的智慧。

  牵着这头牛,人们看到了乡村的希望:在乡村振兴的绿色田野上,科技、人才是孕育未来的“源头活水”。

  农者,天下之大本。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价值不断凸显、效益不断提升,广袤的瓯越乡野呼唤着更多的优秀人才、创新元素落地扎根。

  尤其是当下的未来乡村建设中,服务均等化、环境生态化、生活智慧化、文明现代化,这些无不和人才质量息息相关。让乡贤回归、让能人治村、让青年扎根,成为温州致力于探索的乡村课题。

  何以引才,以何聚才?

  带着乡土气息的故事中,隐约有着答案——

  楠溪江畔,源头花漫处,踏石问轻舟,落成了实景。源头村的外来媳妇陈小静带着一帮农村妇女,投入乡村建设,代言乡村农货,将藏在深处的小山村变成了颜值爆表的网红打卡点。

  花果飘香,田园风光好。在乐清,“倒贴”书记苏德生与北塘村的故事,一直有“新传”:放着老板不做回乡当村干部,他花了14年、斥资1.6亿元,将贫穷落后的后进村打造为共富示范村。

  浙闽交界,泰顺彭溪镇。青年唐冬平依托“跑步鸡”项目,以“房东+股东”的孵化模式,成立浙闽边农创客众创空间,让更多返乡的青年有了一个创业之家……

  故事里的主人公们,有思想、有抱负,有着现代农业创业者的诸多气质。吸引他们扎根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土壤:“环境、平台、机制”等多方因素,糅合“乡土、乡情、乡愁”,进而凝结成的强大磁力。

  这种磁力,让乡村因人才更精彩,让人才因乡村更出彩。而所有的人才,扎根乡土,都需要“全生命周期”的呵护与支持。因此,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应构成一条人才“生态链”,让整个“生态环境”达到最优。

  近期,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乡村人才振兴“553”行动意见》,就是聚焦乡村人才引育“用留管”,致力于乡村人才“生态环境”的系统构建、整体打造。

  从产业发展到农业科技,从乡村经营到乡村治理再到乡村服务,为了让五类人才更好回到乡村、留在乡村、建设乡村,温州拓展乡村人才引育渠道。如,从升级引育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到打造高能级人才引育平台,等等。

  使出这一整套招数,就是为了以开放的视野聚才、以优质的平台育才、以完善机制度用才,在广袤的沃野“栽木种花”,使乡村振兴形成生机盎然的人才之林。

  而所有的努力,更为关键的落点,在于涵养人才的乡村情怀。

  乡村人才,有才有智,更需有情怀。情怀,是农心、是匠心,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坚守、“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于乡村而言,这种种情怀,积蓄的是振兴的力量。

  记得,苏德生有过这样一段采访。他说,自己小时候读过一个故事:小白兔和小灰兔帮老山羊收了白菜,小灰兔领取白菜就吃了,小白兔却要来白菜种子,从此小白兔有了吃不完的白菜。“北塘想要吃不完的‘白菜’,得先播下种子。”

  这种子,是人才,是科技,是观念……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期待田畴似锦,沃野生金!

监制:阮周琳|编辑: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