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三批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公布,306家温州科技型企业榜上有名。同时,温州市科学技术局公示2022年全市创新型领军(瞪羚)企业名单,22家企业成功入围。两份榜单接连公布的背后,是温州加速构筑创新企业“新雁阵”。

创新企业“雁阵”,何以展翅高飞

王丹容2022-12-04 22:51:00

  温州高新区(经开区)

  冬雨绵绵,温州活力“创新场”的这两份榜单,让我们看到有一种希望在发芽。

  “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在温州,这样高成长性的梯次培育体系,已被不少中小企业所熟悉。

  从孵化、培育到成长、扶持、壮大,涵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梯次培育体系,直接关乎产业创新生态群落。科技“苗圃”千木萌发,创新“森林”才能拔节生长。这也正是两份创新榜单让我们萌生希望的原因所在。

  创新的基数足够大,前端的突破力才可能足够强。基于这样的底层逻辑,温州近年来推进科技企业“森林计划”,抓科技企业“森林”培育,促企业当好创新主角。

  认定科技创新这个“华山一条路”,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战略之举,更是各类企业的现实之需。于量大面广的温州中小微企业而言,在新兴技术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科技、人才匮乏的隐忧始终困扰。深谙“创新成就未来”之道的温州企业,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携手“追新逐高”。政府、企业、市场、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一起发力,这无疑是合乎温州这座城市特质的,也是温州培育创新“雁阵”的现实路径。

  “追新逐高”的追求,落实在现实中,则聚焦为诸多具体而微且持续变化的企业需求。每次不同层面召开的各类企业座谈会上,创新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都不约而同提出平台搭建、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多年来,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项目链、生态链,一直被视为温州应当着力补上的短板,亦是多年来温州重点攻关的问题。

  当青科会架起温州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的“一座桥”,温州在“六链协同”中进一步探索“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创新联合体。其愿景十分清晰:从产业需求中凝练出关键问题,并整合统筹资源、组织创新攻关,从而让企业掌握自立自强的“撒手锏”,抢占制胜未来的“新赛道”。

  种种努力,无不归结于同一点:厚植环境、搭建平台、打造生态。无论对企业还是政府或者高校等不同主体来说,攀越创新的高峰、飞向创新的广阔天空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个中最为重要的遵循,莫过于,“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这样的遵循主导下,温州持之以恒畅通多条通道,包括“市场主体”向“创新主体”升级通道、科技金融对接通道、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区域协同联动通道等等。这其中,蕴含着许多的制度供给等诸多非显性工作。而非显性工作,留给我们的是,可以看到的“创新雨林”繁茂生长的风景。

  如,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突出问题,市财政局全力支持发行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技术产权资产支持票据,帮助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凭借142项技术产权获得2亿元融资,为初创型、轻资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拓出一条低成本、长周期的融资路径。

  又比如,温州率全国之先推出“科创指数”融资模式,对3243家科技型企业授信超60亿元,面向2222户放贷39.24亿元。截至10月底,市区两级共有1.4万家企业获得研发后补助,涉及财政资金4.6亿元。

  在乐清,贝良风能为破解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投身测风传感器研发,以每年超营收5%的资金,用于科技创新。有了科创赋能带来的产品迭代升级,“乐清造”的测风传感器今年供货量占全球同期装机总量的15%。

  统计显示,迄今为止,2022年温州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60家,完成省定目标277%。毫无疑问,拥有一大批市场化创新主体,并培育出有创新引领力的头部企业、领军企业,是决定创新策源力的重要基础。在创新“森林”的培育中,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政策工具杠杆效益的发挥,都缺一不可。只有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一起发挥作用,一座城市创新根基才能更强。

  科技创新,是一招牵一发动全身的“先手棋”。下好这步“先手棋”,孵化创新企业、培育创新“雁阵”,又何尝不是为城市孵化一个个新的机遇?

监制:阮周琳|编辑:叶双莲